11月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应邀线上作了题为《稻米新质生产力——旱地优质稻》的专题报告。报告会在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宋亚伟、副校长丁轲、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以及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1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报告会由丁轲主持。
报告会上,朱有勇院士用质朴平实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作了一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报告。他讲述了自己扎根一线,情系边疆,长期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线开展科技创新与特色农业扶贫的经历,介绍了水稻旱地种植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技术突破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实践应用与发展愿景以及新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和成效。朱院士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他也勉励大学生要怀揣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勇于作为,扎根希望的田野,投身乡村振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担当。
报告会结束后,茹振钢教授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朱有勇院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要向榜样学习,锚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坐标,弘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矢志创新、科教报国的奋斗精神,争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朱有勇院士简介: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曾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四十多年来在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阐释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原理与机制;创建了一套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理论和方法,制定了技术规程和标准。他的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被认为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朱有勇院士先后在Nature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授权43件,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25项,获国内外科技奖20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1项,云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朱有勇院士长期在边疆直过民族贫困地区驻村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十七、十八、二十大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图片/闫玉君 初审/陈转青、王天佑 复审/吴丹、王斌 终审/崔鸽、何二毛、刘润强)